3/2017-2/2018年度香港粵劇演出台期研究
香港粵劇學者協會
「香港粵劇學者協會」根據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間,在港九新界各劇院、社區會堂及鄉鎮戲棚上演粵劇的場地,演出劇目、演員、主辦團體、演出場次等資料,作系統性紀錄(註1)。得出數據列表統計,由於數據繁多,附表一在此從略。
一、 資料分析如下:
二、 全年演出共921場,平均每月演出76-77場,每日演出2.5場。以演藝節目而言,粵劇演出頻繁,名列各演藝界別專業演出之首,亦證諸香港藝術發展局近年年度調查報告。(見表二)
三、 其中劇場演出642場,佔全年演出率69.7%;神功戲演出279場,佔全年演出率30%。由此可見神功戲仍是傳統戲班重要的生存之道。
四、 劇場演出以長劇為主共556場,粵劇折子戲86場(包括粵曲粵劇綜合演出節目在內)。說明粵劇觀眾愛看全劇,折子戲多是業餘愛好者表演項目。
五、 演出以高山劇場(包括兩院)為主要場地,年內演出場次多達246場,相對於港九各演出場地,高山劇場演出率佔38.3%,其餘依次為:油麻地戲院、沙田大會堂演奏廳、香港文化中心、新光戲院、葵青劇院演藝廳、屯門大會堂文娛廳、元朗劇院演藝廳、西灣河文娛中心、禮頓山社區會堂等。
六、 演出劇目包括傳統戲和新編劇(註2),傳統劇目仍然是粵劇主流,劇場演出傳統戲540場,佔全年演出量58.6%;劇場演出新編劇目56部共102場,佔全年演出量11%;神功演出傳統戲278場,佔全年演出量30.3%。
七、 無論傳統戲或新戲,一個戲碼演出多數1-2場,演出3場的不多,只有「新光中國戲曲文化」演出至少4場,賀歲劇《美哉秦少游》演出7場,「御玲瓏劇團」上演的《三界》演出6場。皆屬例外。
八、 年內上演新編首演劇目25本,加上重演新劇本,共演出102場,平均一個月兩部新戲,以粵劇劇本而言實屬多產,新劇包括:
1. 《火艷西遊》、《風塵三俠》、《宋徽宗‧李師師‧周邦彥》、《長坂坡之孔明 • 趙雲 • 關羽》、《白蛇會子》、《黑梅桂對黑梅桂》、 《風塵三俠》、《蟹美人》、《俠客奇緣》;各演出1場。
2. 《漢武東方》、《鬥三煞》、《亂世漢胡情》、《錦繡圖》、《忽必烈大帝》、《情鑄天香》、《萬千星輝百樂門》、《麒麟玉書記恩仇》、《救姻緣》;各演出2場。
3. 《情夢蘇堤》、《奪王記》 、《伶花夢》;各演出3場。
4. 《納蘭三詠》、《神狐綺夢》;各演出4場。
5. 《三界》演出6場。
6. 《美哉秦少游》演出7場。(見表三)
九、 年內新編及重演新戲共54場,除卻李居明新作一般至少演出4場之外,大部份新編作品以演出1-2場,重演機會並不多。
十、 新秀編劇作品(註3),在兩年內重演的劇目有7部,值得鼓勵,計有:
1. 《嬴台泣血》、《王子復仇記》─黎耀威編劇;
2. 黃鶴樓》、《兩代情仇》、《獅子山下紅梅艷》一文華編劇;《風塵三俠》、《宋徽宗‧李師‧周邦彥》 -謝曉瑩編劇
結論:
年內粵劇演出頻繁,演出量為本地各演藝界別之冠,港人喜愛粵劇的傳統依然根深蒂固。粵劇觀眾愛看全劇多於折子戲,專業演出亦以擔演長劇為首本。據康樂及文化事務處2016-2017年度統計數字報告,高山劇場佔用率達100%,已確認為粵劇主要演出場地。年來新成立業餘劇社眾多,業餘表演粵劇娛人娛己蔚然成風;而業餘編劇者儼如多產作家,新劇本陸續有來,雖然目前水準參差不齊,亦有少量優秀作品。粵劇界新人輩出,市場方興未艾,眾人努力衝刺,後勁則尚未可知。此本年度數據顯示實況。
建議:
此項統計工作持續進行至少三年,數據分類要更為精細詳盡,每年作系統性分析比較,才能顯示粵劇市場佔有率上升或下降、粵劇傳承與新舊交替,以及粵劇改革的具體現象;期間本會藉以汲取經驗,適當調整數據處理方式,使本項研究更臻完善。
(註1)本台期研究主要對象為香港專業劇團在本地演出以及香港編劇人作品上演項目,數據分析不包括外地劇團來港演出節目;演藝學院學生場「鑼鼓響」,以及社區場地的小型表演活動也不列入研究範圍。
(註2)統稱為傳統劇目者,指承傳前輩粵劇編劇家作品,廣為流傳,歷演不衰,到今天仍繼續上演的著名劇目;其後於蘇翁、葉紹德等編劇家去世後,本港陸續有編劇新人作品面世,內地編劇家亦有不少新劇作品,近年多位新秀演員及新培訓編劇人的作品陸續上演,統稱為新編劇目。
(註3)新秀編劇指由政府或私人機構資助,鼓勵業界及非業界青年編寫粵劇,而有新劇作品上演者;至於較有經驗、作品多而成熟的編劇人不在此列。